高玉荣
马常伟
张天保
朱荣伶
赵祚东
张孟婷
马湘娟
王新华
李红霞
刘丽
【核心提示】2019年7月22日,周口市文明办组织“季评周口好人”评审委员会成员进行了第二季度“周口好人”评选。根据《周口日报》、《周口晚报》、中华龙都网、周口广播电视台、周口网等市级主流媒体第二季度报道和各县市区文明办上报的各类好人好事,按照群众公认、事迹突出、社会影响面广的原则,公平公正地从20位(含群体)候选人中评选出10人。他们分别是:助人为乐类2人,高玉荣、马常伟;见义勇为类1人,张天保;诚实守信类2人,朱荣伶、赵祚东;敬业奉献类2人,马湘娟、王新华;孝老爱亲类3人,李红霞、刘丽、张孟婷。
现将他们的事迹简介刊登如下,请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紧密结合我市开展的“五城联创”“六村共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组织学习先进道德典型的感人事迹,持续推进道德周口建设,在全市营造向上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社会氛围,为周口决胜全面小康、实现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丰润道德滋养。
助人为乐类
高玉荣,女,38岁,项城二中教师,阳光爱心公益团队发起人。从教20年来,高玉荣爱岗敬业、创新教学,获周口市教师基本功大赛第一名,先后被评为项城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周口市优秀班主任、项城市“十佳巾帼志愿者”,获项城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多年来,高玉荣热心公益事业,创立阳光爱心公益团队,通过个人捐款、社会筹款等途径,为贫困家庭和社会公益事业提供资金援助。另外,她借助微信平台建立阳光爱心公益群,定期组织人员参与公益活动和项城市妇联举办的巾帼志愿者活动,从关爱敬老院老人,延伸到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孤儿。几年来,阳光爱心公益团队组织活动80多次,累计捐款8万余元,捐物价值5万余元。
马常伟,男,回族,41岁,太康县城关镇居民,太康县豫龙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太康县第九届“十行百星”。马常伟关注民生,资助贫困学生,关爱孤寡老人,4年来向社会捐款60多万元。
2017年1月,马常伟为太康符草楼皇王村白血病患者王坤送去3000元救命钱;3月,为扶沟县患胰腺癌男子杨松林送去13000多元;8月31日,为太康清集黄口村尿毒症患者陈先生冒雨送去5000元。2017年12月下旬的一个深夜,太康新天地小区居民孙先生因饮酒过量到楼顶轻生,马常伟不顾个人安危,一个猛扑抓住男子胳膊,奋力将其救下。从2016年起,马常伟每年都要拿出1万多元,为太康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购买棉鞋、棉衣等,让孩子们温暖过冬,被群众称赞为当代“活雷锋”。
见义勇为类
张天保,男,56岁,太康县城关镇大梁社区居民,太康县新天地小区保安。2019年4月20日晚,张天保所在的新天地小区1号楼2单元4楼一房屋突发大火,一名醉酒男子和一名女子被困屋内,生命危在旦夕。张天保不顾个人安危,一口气跑到4楼,冒死冲进屋内。由于受到惊吓,被困女子已不能站立,躺在地上的醉酒男子任凭张天保怎么呼叫就是不肯出屋。大火越燃越旺,张天保使出浑身力气,硬是把两个人拖到屋外。救出两人后,他累得瘫在地上。事后,被救男子带着礼品和现金多次上门道谢,均被张天保婉言谢绝。
张天保是一名心脏病患者,双腿还做过手术,但他依然奋不顾身英勇救人,其壮举被大河客户端、《周口日报》、中华龙都网报道后,群众纷纷为他点赞!
诚实守信类
朱荣伶,男,47岁,川汇区综治办巡防队队员。9年来,他坚持献血,用实际行动践行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朱荣伶每次献血前都注意饮食,保证休息好、不喝酒、不抽烟,确保血液质量。自2012年12月7日首次献血以来,他无偿献血180次,采血小板178个治疗单位,在全市无偿献血中排名靠前。2019年3月的一天,正在上班的朱荣伶接到市中心血站的紧急求助电话,急需B型血血小板。他二话不说,请假后急匆匆地赶到献血屋,捐献400毫升血液。由于献血量大、次数多,2017年朱荣伶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赵祚东,男,49岁,太康县清集镇赵楼行政村人,太康县龙曲镇中心校教师。2019年5月3日晚10时30分许,太康县居民孙振涛和朋友在饭店吃过饭后,不小心将装有万元现金和银行卡、身份证的钱包掉在马路上,恰巧被接孩子的赵祚东捡到。考虑到失主丢失钱包一定很着急,赵祚东决定查找失主,并连夜将钱包送还。经过多方找寻,了解到失主住在该县未来华府,此时已是深夜,赵祚东还是通过小区保安找到了孙振涛,放下钱包后就匆匆离开了。事后,大河客户端、《周口日报》、中华龙都网、大河网等媒体对赵祚东的义举进行了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同事、朋友和群众纷纷为他点赞,称赞他是“活雷锋”。
敬业奉献类
马湘娟,女,40岁,扶沟县韭园镇董村小学教师。1999年,她参加教育工作。工作中,她严以律己,尽职尽责。近两年,公婆相继患重病住院,儿子严重脊柱侧弯进行手术,她顶住压力,忙完工作忙家里。为此,她患上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为了不耽误工作,她晚上回家做理疗,白天用手按着腰上课,疼得实在无法忍受了,就趴在床上给学生辅导课业。校长和同事多次劝她请假治疗,她总是说:“没事,我能坚持,晚上在家治疗就行。”她的行为感动着老师、学生和家长。扶沟县电视台、《周口日报》、大河网对她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王新华,男,54岁,自参加工作以来,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始终在农村基层工作。在担任淮阳县刘振屯乡中片党总支书记、脱贫攻坚责任组组长期间,他起早贪黑,走村到户,带领群众创业增收,在淮郸省道公路修筑中作出了积极贡献,与淮阳干群一起创造了激人奋进的“淮阳S324精神”。他被评为“优秀乡干部”“全县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2018年7月,他被中共淮阳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作为共产党员,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基层干部,他与人为善,为民着想;作为扶贫干将,他勇于担当,辛勤劳作。2018年12月19日,王新华积劳成疾因病去世,终年53岁。《周口日报》、搜狐、凤凰新闻、中华龙都网等多家媒体报道了他忠诚党的事业、致力脱贫攻坚的感人事迹。
孝老爱亲类
李红霞,44岁,是西华县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1998年,她初嫁入王家时,公公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婆婆患有偏瘫,生活不能自理。为了能给二老看病,让家里的生活好一些,她支持丈夫外出务工挣钱补贴家用。2013年,外出务工的丈夫突发脑出血,经抢救虽保住了生命,却留下了严重后遗症,成了植物人。此后,她每天给丈夫喂饭、擦洗、喂药、按摩,每隔两个小时给丈夫翻一次身。在她的精心照料下,丈夫终于醒了过来。经过长期康复治疗,目前,她的丈夫已经能慢慢地站立起来了。多年来,她每天早上5点起床,做好饭后先帮丈夫穿衣洗漱,带他到院子里进行康复锻炼,之后帮婆婆穿衣洗漱,打扫房间,一切收拾妥当后,再喂他们吃饭、吃药。作为妻子、儿媳,她不畏艰难,勇敢担当,用坚韧和毅力,在婆婆、公公床前尽孝,帮丈夫撑起一个完整的家。
刘丽,32岁,中共党员,周口市园林管理处工程师。2015年,被评为周口市园林管理处先进个人;2018年3月,被评为周口市“三八红旗手”;2018年6月,荣获周口市城市管理局“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刘丽勤劳善良,是大家公认的好媳妇。体弱多病的婆婆、80多岁的姥姥和智力有问题的舅舅,全靠刘丽照顾。2014年年初,体弱的婆婆突然晕倒,送到医院时已是昏迷状态,医生诊断为急性脑梗,病情十分严重。之后,刘丽每天晚上都睡在婆婆病床旁边的地板上,以便伺候婆婆喝水、上厕所,帮助婆婆穿衣、洗漱。经过刘丽半个月的精心照顾,老人脱离了危险,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她用自己的坚毅和刚强,无微不至地照顾老人和孩子,用乐观和豁达诠释了“百善孝为先”的真谛。
张孟婷,女,9岁,现为郸城县东风乡大树张小学三年级学生。2018年春季,张孟婷的父亲在浙江台州打工时,被一辆工程车上的坠落物砸中颈椎,经过抢救治疗后,成了植物人。从此,不满十岁的小孟婷就扛起了家里的重担。妈妈生病了,一家五口人的生活起居就靠小孟婷一个人来操持。每天天不亮,小孟婷把做好的饭端给妈妈、妹妹、弟弟。然后,她再一勺一勺地喂爸爸吃饭。等大家都吃完了,小孟婷才吃饭。一有闲暇,小孟婷就给弟弟妹妹讲故事,给爸爸妈妈按肩膀。她用瘦小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用辛勤和努力让家里有了欢乐。课堂上,她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带动班里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在学校,她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每学期都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文明之星、爱心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