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周口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要论 > 正文

五年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宝贵经验

〖发布时间:2020-11-09〗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信息来源:学而时习公众号〗 〖打印本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从1953年开始,我国已经编制实施了13个五年规划(计划),其中改革开放以来编制实施了8个,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五年规划作用的充分发挥,得益于我们在长期发展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经验。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体现党的主张


国家发展规划是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的重要途径。只有紧紧围绕党确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精神,切实将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国家意志和全体人民的奋斗方向,把党的强有力领导贯穿规划实施全过程,国家发展规划才能始终保持正确方向、有效发挥引领作用。


1-2.jpg

“十三五”时期,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图为2020年6月13日陕西省延川县黄河乾坤湾景色。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人民图片 薛俊/摄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是规划的灵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丰富完善,国家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也持续演进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确立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主线,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编制和实施“十三五”规划《纲要》提供了科学指导。


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规划内容不断丰富,“六五”计划将“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改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增加了社会发展内容,其后又陆续从“三位一体”拓展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更加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要求。规划性质由单纯指令性向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和约束性并重转变,“十五”计划减少实物量指标、增加了反映结构变化的预期性指标,从“十一五”规划开始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等,都反映了规划功能定位的调整优化。


始终坚持开门问策、凝聚各方共识


五年规划纲要根据党中央精神制定、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向全社会公布实施,规划编制过程中的调查研究、衔接协调、公众参与、专家论证等环节,为集众智、汇众力、凝共识提供了重要平台。规划公布后成为社会各方面共同遵循的行动指南,有利于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预期。中长期发展规划是向世界宣示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式,也是国际社会了解、支持和参与中国发展的重要渠道。


var cnzz_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document.write(unescape("%3Cspan id='cnzz_stat_icon_1258671073'%3E%3C/span%3E%3Cscript src='" + cnzz_protocol + "s95.cnzz.com/z_stat.php%3Fid%3D1258671073'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