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周口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周口发展论坛“乡村服务社”文化现象研讨会在

〖发布时间:2019-04-11〗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信息来源:周口市社科联〗 〖打印本页〗

7月3日上午,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到周口市电视台就“乡村服务社”栏目进行专题调研,并召开周口发展论坛“乡村服务社”文化现象研讨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向宏、市委组织部人才办主任范仲杰、市社科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王彦涛、我市优秀社科专家戴俊贤、王爱民等参加了座谈。

周口市电视台台长王海山首先介绍了“乡村服务社”栏目开办三年来的基本情况。周口电视台立足于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服务,于2010年6月创办《乡村服务社》栏目,建立与之配套的“三农”服务终端,把电视融入到群众生活当中,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目前,《乡村服务社》的服务站点已经覆盖了周口八县一市一区的各个行政村或自然村,每个服务站点都集“特约记者站、农技服务站、爱心帮扶站、文化活动站、农资代购站”于一身。这种全新的服务“三农”模式被电视业界誉为“周口模式”。

随后大家共同观看了《乡村服务社》宣传片,并进行了深入讨论。

市委组织部人才办主任范仲杰说,周口电视台《乡村服务社》栏目开办的非常成功,真正成为了党政机关联系群众的纽带、专家联系农民的桥梁、听民声、解民意的渠道、困难农民的护身符,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周口模式”。

市委调研室副主任王爱民说,该栏目起点高、有特色,得到了市委领导的高度重视;根基深、接地气,深入了解农民,倾听民情,解决了科技层面、法律层面、服务层面的问题;工作实、得民心,开办三年来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一致认可;方式好、收视高,由媒体传统的广告模式走向产业经营模式,实现了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的共赢。

市社科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王彦涛说,《乡村服务社》栏目目前已经成为政府了解民生的窗口,便民服务的平台,联系群众的桥梁,传播文明的媒介。主要是因为有明确的发展定位,有效解决了接地气问题,真正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有成功的运作模式,采取“栏目+公司”的模式,破解了新闻媒体经济、人员、资金缺乏等问题;有坚强的领导班子,台领导高度重视,选拔任用一批优秀人才,打造了一支有力的人才队伍。

市优秀社科专家戴俊贤说,《乡村服务社》开创了一个服务“三农”的新模式,用好“天网”,织好“地网”,充分利用了电视信号这个“天网”覆盖了广大农村的千家万户,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及时传递给了农民群众。同时建立覆盖全市各个行政村的服务终端,与热线电话、《周口新网》共同编织起信息服务的“地网,为全市农民提供了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这种“周口模式”对于城市电视台今后的持续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市社科联副主席王伟宏、副处级调研员王启辉、市委宣传部新闻科长路仕杰等社科理论人才也就《乡村服务社》栏目作了发言。

最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向宏向各位优秀社科专家提出要求,希望大家就《乡村服务社》栏目现象进行进一步的深入调研,深入解读《乡村服务社》是个啥、干了啥、干成了啥、下一步该干啥的问题,既要总结经验,宣传推介,又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栏目及电视台更好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var cnzz_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document.write(unescape("%3Cspan id='cnzz_stat_icon_1258671073'%3E%3C/span%3E%3Cscript src='" + cnzz_protocol + "s95.cnzz.com/z_stat.php%3Fid%3D1258671073'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