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发[2004]3号)和《中共河南省委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豫发[2004]18号)精神,进一步繁荣发展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现提出如下
实注意见。
一、充分认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包括繁荣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
2.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面临新的时代课题,肩负新的历史任务。牢固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深入研究阐述这一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时间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任务,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迫切需要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迫切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3. 我市各级党委历来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不断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但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战略地位还没有受到普遍重视,理论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社科基础理论研究和普及工作亟待加强,经费投入需进一步加大。因此,一定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方针和目标任务
4.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方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费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回答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推进理论创新,把周口建设成为经济强市、文化名市;必须立足市情,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积极推动学术观点、学科体系和科研方法的创新。
5.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目标。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实现周口崛起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周口特色,在全省有重要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形成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多出人才、多出成果,有利于增强活力、壮大实力的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具有周口特色和优势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形成多学科融合、综合实力达到全省先进水平的研究能力;形成一批求实创新、 产生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形成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
6.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交流、宣传普及。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引进和借鉴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研究方法和管理经验,及时把我市的优秀研究成果推介出去。建立和市级以上党校、社科院、著名大学的联系制度。鼓励我市专家学者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合作研究、讲学等交流,吸引国内一流专家学者到我市交流,争取国内外合作项目。制定市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宣传和普及意见。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教育。加快全市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建设。
7.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的领导。把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纳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成立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统一负责全市哲学社会科学的规划工作。
8. 建立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激励机制。按照公正、透明、竞争的原则,进一步改革完善哲学社科规划项目的评审、结项制度,积极支持申报国家和省级社科研究课题,完善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制度和评奖办法,重奖获得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优秀成果。设立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基金,市财政每年拨出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优秀成果的奖励和重要学术著作出版的补贴。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建设和教育
9.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上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研究,加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周口实践的研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研究,研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推动理论武装工作深入开展。
10. 抓好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市党员干部,教育群众,做到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相结合。进一步改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学工作,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批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骨干。
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机构、重点学科和重点研究基地建设
11.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队伍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成立周口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具体负责全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
12.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从我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出发,通过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组织重大课题攻关、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等措施,不断推出对市委、市政府决策有重大参考价值,在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成果。
五、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
13. 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
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培养一批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术带头人 , 培养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把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纳入市人才培养交流规划,在挂职锻炼、提拔使用等方面予以重视。积极引进高层次和紧缺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在政治待遇、物质奖励、职称评聘、人才使用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14. 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建立既能体现哲学社会科学特点,又能发挥市场作用的人才配置机制,鼓励人才合理流动。推行聘用制,改革职称评聘体制,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完善分配制度,重实绩、重贡献,充分调动科研、教学第一线人员的积极性。在市劳模、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等重大评比表彰活动中,增加哲学社会科学界人员的比例。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次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建立人才培训进修制度, 定期让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外出学习进修。
15.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思想道德和学风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力戒浮躁,潜心研究,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求实的学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提倡做人、做事、做学问相一致,自觉维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六、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
16.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研究部署到位,工作举措到位,落实督查到位。要建立党委、政府重大决策前专家论证制度和党政主要领导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定期座谈制度、建立决策部门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部门联系渠道,及时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运用到有关决策中,真正使哲学社会科学界成为党委和政府工作的“智囊团”和“思想库”,不断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的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市委宣传部要切实担负起对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指导、组织、协调职责,领导制定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建立哲学社会科学界和自然科学界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解决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单位领导班子建设,把那些立场坚定,熟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良好氛围。
17. 正确处理思想理论领域的问题,注意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学术研究和讨论无禁区,理论宣传和教学有纪律。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问题上,要旗帜鲜明。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报告会、讲座及哲学社会科学各学会、协会(研究会)、民办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互联网上哲学社会科学网站、论坛的引导和管理。
18. 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经费的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鼓励社会各界和个人资助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对社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支持力度,保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经费每年都有增加。增加对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经费的投入。高等学校要合理配置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资金,保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费用。
19. 进一步加强学会管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作为市委领导下的学术性人民团体,要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社会科学工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组织、协调社会科学学会开展活动,推动社会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市社科类学会, 原则上都要向市社科联提出申请作为团体会员单位。各社科类学会举办的重大活动,应向市社科联报告有关情况,自觉接受市社科联的业务指导。各县市区、市管各企业、大中专院校及科研院所条件成熟时,都要成立社科联组织并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要根据有关规定尽快在具备条件的社团中建立健全党的组织。
实注意见。
一、充分认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包括繁荣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
2.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面临新的时代课题,肩负新的历史任务。牢固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深入研究阐述这一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时间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任务,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迫切需要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迫切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3. 我市各级党委历来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不断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但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战略地位还没有受到普遍重视,理论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社科基础理论研究和普及工作亟待加强,经费投入需进一步加大。因此,一定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方针和目标任务
4.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方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费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回答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推进理论创新,把周口建设成为经济强市、文化名市;必须立足市情,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积极推动学术观点、学科体系和科研方法的创新。
5.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目标。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实现周口崛起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周口特色,在全省有重要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形成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多出人才、多出成果,有利于增强活力、壮大实力的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具有周口特色和优势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形成多学科融合、综合实力达到全省先进水平的研究能力;形成一批求实创新、 产生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形成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
6.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交流、宣传普及。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引进和借鉴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研究方法和管理经验,及时把我市的优秀研究成果推介出去。建立和市级以上党校、社科院、著名大学的联系制度。鼓励我市专家学者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合作研究、讲学等交流,吸引国内一流专家学者到我市交流,争取国内外合作项目。制定市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宣传和普及意见。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教育。加快全市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建设。
7.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的领导。把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纳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成立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统一负责全市哲学社会科学的规划工作。
8. 建立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激励机制。按照公正、透明、竞争的原则,进一步改革完善哲学社科规划项目的评审、结项制度,积极支持申报国家和省级社科研究课题,完善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制度和评奖办法,重奖获得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优秀成果。设立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基金,市财政每年拨出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优秀成果的奖励和重要学术著作出版的补贴。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建设和教育
9.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上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研究,加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周口实践的研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研究,研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推动理论武装工作深入开展。
10. 抓好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市党员干部,教育群众,做到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相结合。进一步改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学工作,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批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骨干。
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机构、重点学科和重点研究基地建设
11.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队伍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成立周口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具体负责全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
12.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从我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出发,通过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组织重大课题攻关、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等措施,不断推出对市委、市政府决策有重大参考价值,在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成果。
五、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
13. 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
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培养一批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术带头人 , 培养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把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纳入市人才培养交流规划,在挂职锻炼、提拔使用等方面予以重视。积极引进高层次和紧缺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在政治待遇、物质奖励、职称评聘、人才使用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14. 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建立既能体现哲学社会科学特点,又能发挥市场作用的人才配置机制,鼓励人才合理流动。推行聘用制,改革职称评聘体制,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完善分配制度,重实绩、重贡献,充分调动科研、教学第一线人员的积极性。在市劳模、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等重大评比表彰活动中,增加哲学社会科学界人员的比例。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次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建立人才培训进修制度, 定期让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外出学习进修。
15.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思想道德和学风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力戒浮躁,潜心研究,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求实的学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提倡做人、做事、做学问相一致,自觉维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六、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
16.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研究部署到位,工作举措到位,落实督查到位。要建立党委、政府重大决策前专家论证制度和党政主要领导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定期座谈制度、建立决策部门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部门联系渠道,及时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运用到有关决策中,真正使哲学社会科学界成为党委和政府工作的“智囊团”和“思想库”,不断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的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市委宣传部要切实担负起对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指导、组织、协调职责,领导制定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建立哲学社会科学界和自然科学界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解决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单位领导班子建设,把那些立场坚定,熟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良好氛围。
17. 正确处理思想理论领域的问题,注意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学术研究和讨论无禁区,理论宣传和教学有纪律。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问题上,要旗帜鲜明。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报告会、讲座及哲学社会科学各学会、协会(研究会)、民办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互联网上哲学社会科学网站、论坛的引导和管理。
18. 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经费的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鼓励社会各界和个人资助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对社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支持力度,保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经费每年都有增加。增加对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经费的投入。高等学校要合理配置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资金,保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费用。
19. 进一步加强学会管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作为市委领导下的学术性人民团体,要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社会科学工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组织、协调社会科学学会开展活动,推动社会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市社科类学会, 原则上都要向市社科联提出申请作为团体会员单位。各社科类学会举办的重大活动,应向市社科联报告有关情况,自觉接受市社科联的业务指导。各县市区、市管各企业、大中专院校及科研院所条件成熟时,都要成立社科联组织并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要根据有关规定尽快在具备条件的社团中建立健全党的组织。